多年來的文字工作生涯中,我經常接觸無數的國外資訊,發現一件事:不管是成功人物,還是失敗人物,總有幾個「主題」一再出現。其中,成功人物的一個特質是學習慾超強。
我們常說,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(有個笑話說,倒是鄰居的心情會變壞),《投資人商務日報》(Investor’s Business Daily;IBD)的創辦人威廉‧歐尼爾(William J O’Neil)更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:從小愛看書的孩子,容易成為領導人。
歐尼爾1984年創辦的《投資人商務日報》,是非常有名的財金專業報紙,他在《投資致勝必學:投資人商務日報創辦人William J O’Neil投資祕笈大公開》(24 essential lessons for investment success)一書中說:「《投資人商務日報》研究了各行各業的數百位領袖級人物,包括商人、運動員、藝術家、醫生、宗教和社會領袖。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有十個重要的共同特質。這十個特質結合起來,讓這些人顯得卓然不群。」
其中第四個特質是:「成功者絕不停止學習。他們不斷看書,接受更多的訓練,以吸取各種技能,並且尋訪良師益友。」
歐尼爾說:「我們所做的研究,發現一件有趣的事,那就是從一個人兒時,看他做兩件很特別的事情,幾乎就能斷定日後將出人頭地。他們從小學三年級到中學,做過許多不同的工作或者肩負多種不同的責任,而且他們從很小的時候起,就愛看書。」
最近我替天下文化翻譯的《致勝:威爾許給經理人的二十個建言》(Winning),是奇異公司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克‧威爾許(Jack Welch)寫的。
威爾許說:「想要有所作為的念頭,從很小的時候就有。十歲那年,我接了第一份工作,在家鄉麻州塞勒姆(Salem)附近的鄉村俱樂部當桿弟。中學到大學,我做過一個又一個工作,從吧檯服務員到助教都有。1961年取得伊利諾大學的化學工
彼得‧林奇(Peter Lynch)十歲那年,父親去世,後來也到高爾夫球場當桿弟。
這兩個人印證了歐尼爾所言不虛──從小「做過許多不同的工作或者肩負多種不同的責任」。
那麼,為什麼「愛看書」的小孩容易出人頭地?歐尼爾說:「大部分人沒看很多書,所以愛看書的人往往成為領導人。」這讓我想起一句有趣的話,大意是:「成功,除了靠自己的努力,也要靠別人的失敗。」
歐尼爾舉了個例子說,約翰‧伍登(John Wooden)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當教練,曾經贏得十次大學籃球錦標賽冠軍。他說:「日後你就會知道,以前學到的東西有多重要。」這句話,相信很多人有同樣的感受。
如果歐尼爾「愛看書的小孩容易出人頭地」的說法是對的,那麼處在當今「年輕人笨蛋化」的社會中,愛看書的孩子也許更有崛起的機會。
聯合新聞網2004年8月20日的一篇報導(年輕人笨蛋化 社會要完蛋?!),引用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發表的「當迷世代」(Dumbing Generation)現象調查報告說:「大學生平均(每天)要花費8.75個小時在『純粹殺時間』的無聊事情上,如上網打屁、看電視、玩Game、聽音樂等,看起來很忙,其實什麼事也沒做,或是做了很多事,其實都是『窮忙』,正事倒沒做幾樣。」
我算了一下,這8.75個小時,如果拿來認真看書,一年就比別人多了133天。這可不是個小數目。當然了,那些窮忙的大學生,也許瞎貓碰到死老鼠,能夠忙出什麼大事業來也說不定。但是他們成功的機率,肯定低於把那些時間拿去好好看書的人。
「笨蛋化」的現象,也許反映在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歷年的趨勢上。《民生報》
不管如何,鼓勵孩子看書(當然是健康的書),對社會絕對有積極正面的影響。「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,……在很多個偏遠地方有一群可愛的、弱勢的小朋友期待我們的關愛眼神,如果我們不能給他們機會,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們成長,我們就是在製造我們自己未來的問題。」(原發表於2005/6/25。轉載請註明出處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